防漏漿密封繩

合縫漏漿是最嚴重的質量事故,甚至比管樁混凝土強度不足都嚴重,因為在管樁施工過程中,漏漿處往往是施打應力最集中處,而該處又是混凝土最薄弱處。但合縫漏漿又是較難解決的質量問題,它是水泥制品企業控制質量的永恒主題。合縫漏漿一般分為樁身合縫漏漿和樁套合縫漏漿。
1、樁身合縫漏漿的原因及處理
國內管樁的生產工藝是把鋼模分成上下兩半,下模喂完混凝土后,在上下鋼模合縫中加密封條,蓋上上模并擰緊,這就是合縫漏漿產生的客觀原因,一般來說是很難克服的,要徹底解決該問題就要更改生產工藝和模具,如日本管樁生產企業采用的整體喂料整體頂出的工藝就能解決全部問題。就我國生產企業現狀盡量少漏漿才為上策。
1)選用合理的密封材料
模具合縫處的密封程度是解決本質量缺陷的關鍵,選用合理的密封材料是至關重要的,好的密封材料要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同時要具有較好的可工作性,即柔軟性,現在管樁廠家一般使用的為紙繩、草繩。但紙繩效果較差,因為它容易被壓縮成很薄的一層,當鋼模稍微變形時就起不到良好的密封作用。為克服紙繩的缺點,也有廠家使用草繩作為密封材料,這種材料也有問題。它的直徑不易控制,在長度方向上直徑大小不一,容易造成局部密封不良;同時它由于可壓縮性不良,往往造成鋼模上下企口圓順不良,這就造成了另外一個質量問題--樁套漏漿。
為解決問題,個別廠家使用直徑為6mm左右的再生棉繩,編者認為能較好解決問題,上述材料完全滿足密封的要求,實踐證明使用效果也是相當理想的。
2)模具質量
模具質量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合縫漏漿的嚴重程度,好的模具要求有挺直的企口線,企口大小一致一上下企口咬合良好,這能最大程度的減小合縫漏漿的發生,當然在軸線方向上兩截模具對接縫的平滑過渡也是相當重要的。
3)合模工作的操作規范性
合模的操作規范性包括二方面的內容:清理工作和合縫螺栓的緊固工作。
清理:工作主要是上下半模的合模處、企口處及跑輪接合處的清理工作必須做到位,徹底清理干凈殘留的水泥漿及密封條等有礙密封的東西。這里要強調的是鋼模跑輪面的清理,多次的循環離心會導致跑輪的邊角逐步擴大,最終上下模的跑輪邊相互頂死,造成合縫螺栓打不緊,進而嚴重漏漿,所以我們要定期對鋼模跑輪的接合面進行打磨,使上下跑輪合起來后接合面處保持約0.5mm左右的空隙。
合模時兩邊緊固螺栓的均勻緊固也比較重要,我們不要求緊固力太大,只要求在合適的緊固力—F保持所有螺栓的緊固力大小基本一致即可。要做到這一點,合模螺栓要求從鋼模的中間開始分別向兩端緊固,不可無序的隨意緊固,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緊固力的不均勻而漏漿。
4)良好的混凝土配合比
有人會問:混凝土配合比與合縫漏漿有何關系呢?其實上述幾點原因都是合縫漏漿的外因,而配合比是合縫漏漿的內因。
我們要求制作管樁的新拌混凝土在保持一定坍落度的條件下具有良好的粘聚性、保水性,同時通過選擇水泥和高效減水劑的相容性使新拌混凝土盡量減小泌水性,相關知識可參照第二章。在混凝土的配方設計時,能充分考慮到上述幾方面之間的關系,為管樁生產時減少甚至避免合縫漏漿及樁套漏漿是非常有益處的。
2、樁套合縫漏漿的原因及處理
樁套合縫漏漿又是漏漿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比其它形式的漏漿情況要嚴重得多,因為樁套漏漿往往會引起樁頭混凝土的做空,進而削弱管樁的樁頭強度,會產生管樁在施工時樁頭打爛現象。
1)樁套與鋼模的配合
為避免樁套過小而引起的漏漿現象,在國家標準圖集及各省市的地方標準圖集中,一般都要求樁套的喇叭口比管樁直徑大3mm左右,以起到與鋼模密封作用。但編者認為這一尺寸要視實際情況而定,設置喇叭口的目的是使喚樁套與鋼模內壁的良好配合,而鋼模按規格的不同及生產廠家的不同,往往內徑有所區別,有的甚至比標準直徑大5mm左右,所以我們樁套的喇叭口直徑也要隨本公司鋼模內壁的情況作一適當調整,不能死套標準圖集。
另外,合縫密封條的“項起”效應造成鋼模事實上的內徑加大,在決定樁套喇叭口大小也應考慮。
2)合適的密封材料
樁套與鋼模的接觸均為鐵件之間的配合,稱之為硬性配合,其配合效果是比較差的,所以采用柔性材料加設在樁套合適處,對防止樁套漏漿也是非常有效的,一般可采用的材料為直徑為9mm左右的棉繩纏在樁套的凹槽處
相關產品: